Friday, May 24, 2013

澎湖短行



在澎湖很幸運地住在沙港。雖然和馬公有一小段距離,但是卻因此而享有臨海小鎮的寧靜,更得以就近瞭解現在已經難以見到的村落文化和閩南式古典建築。

很驚訝的看見住處緊鄰著一座已破敗的老厝,屋樑外那令人陶醉的簡單曲線仍然完好,硓𥑮石砌的牆我還是生平笫一次見到。早期居民就地取材,以這種珊瑚礁砌屋牆和防風矮牆,每一塊珊瑚礁石都不一樣,風采獨特。在許多村子的舊厝隨處可見。現在已經禁採了。比較富裕的人家則用玄武岩為建材。沙港村保存最完好的大概是一幢秀才的家,旁邊是私塾。秀才,私塾! 這兩個名詞是對我而言是久遠的記憶,是歷史,沒想到我就在一個夜裡散步經過了。



沙港秀才厝,最外面一間是學堂

沙港舊厝的老居民們下午聊天



清晨在潮間帶撿拾海蟲的人們

春末野花盛開,隨處可見(前景為天人菊,後面白色的是百合)
小道右邊是硓𥑮石砌的牆
硓𥑮石牆細看


鄰近左右各有幾幢還保有外形的古厝,最靠外面的是陳氏公祠。多少年前這部落都是姓陳的,到現在也還是,但只剩下寥寥兩三戶人家真的住在這裡。我後來聽一位民宿主人說,沙港共有四個部落,頂社,下社,土地公前,和水窟,各有其姓氏。即使是現在,當地居民聽說你住在那一區,就知道你姓什麼。各區有其宗祠。社區走一圈,看見這裡幾個土地公廟都已改建到廟的程度,完全不是傳統土地公的小而可親。小小的社區,感覺一轉身就看到廟。據說澎湖廟的密度全臺第一,我可以驗證。


沙港的陳氏宗祠夾在新舊厝中間


最具規模的古厝保存聚落大概要算二崁。這裡由政府補助一部分經費,翻修古厝,居民同意開放給大眾參觀,同時兼作點小生意維生。這個村子原來也都姓陳,以前都是做中藥材生意的。遊客是整車來的,多的時候屋前小道上滿滿的都是人,多到難以體會古厝的氣息。


二崁古厝

二崁陳氏家祠

二崁老宅

硓𥑮石鑲的牆

獨特的硓𥑮石花器,背景也是硓𥑮石
這一次雄心勃勃地想在澎湖痛快的浮潛一番。我們全副武裝,防寒衣,防滑鞋,蛙鏡,再加救生衣,從頭到腳包的緊緊的。到了山水海灘附近,我才發現,怎麼沒給大腳的蛙鞋呢?沒有蛙鞋叫我這不會游泳的人怎麼動呢?結果是教練帶了浮游裝置,大家都附在那上面一起行動,免得被強力海潮帶走。水下的魚沒有我期待的多,但也看到了海參,河豚(刺歸),熱帶魚,甚至還有看來像朵花的海蛞蝓的粉紅色卵帶。後來輾轉聽說這一帶海域在四五年前遭到嚴重寒害,魚和珊瑚礁死的不計其數。現在看到的是這些年新生的結果。




澎湖的風大是有名的,夏天來玩大概沒法想像冬天的風可能強到什麼程度。沒想到有一天鋒面來襲,整個晩上真是強風大雨,有如強烈颱風過境。也正好滿足了我的好奇心,免得離開後一直在想著那風到底會造成什麼樣的冬季困境。

冬天據說風大到連漁船都沒法出海,聰明的老祖先們因此想出一個運用澎湖特有的潮汐落差和遼闊潮間帶來捕漁的設計,叫做石滬。以玄武岩或硓𥑮石堆成的長矮牆,漲潮時完全被水淹蓋,魚群進到牆內覓食,退潮時被困在牆內,石滬的擁有人可以在裡面一網打盡。最有名的石滬是七美島東北部的雙心石滬,從山上看下去,形狀真是完美。只有找到參考點(圖中的怪手)才看得出來石滬有多大,要用多少石頭才堆得出來這長牆,禁得起日日潮汐和年復一年的東北季風侵害。吉貝島據說擁有超過八十座石滬,可惜我沒能去成。就算去了,時間不對,可能也看不到。最佳視野是從空中看,我在離開馬公時從飛機上看到好幾座呢。
七美島的雙心石滬,圖下部的白點是一個人

乘船去了望安和七美島,買的船票包括島上租的機車。我喜歡七美的空曠,綠地和羊群。沒看見牛,但是很多牛背鹭(cattle egret) 跟著羊,看上去並不是在羊背上找蟲吃,而是等著羊把草從地裡拉出來之後,趕緊去那地裡找蟲吃的樣子。相對而言,七美島地大而顯得遊客少,是體會鄉村氣息的地方。



這一次澎湖行,還好不是盛夏,只有一兩天太陽完全出來,馬上就見識到陽光之毒,完全就是要被曬成人乾的感覺。每天必吃的是一桶馬公的嫩仙草。海產種類繁多,很多連聽都沒聽過,雖是每日必吃,感覺只窺了冰山一角,有待來日繼續。

我一向不是個懷舊的人,但是沙港村和其他小村莊的古典舊厝讓我感到熟稔而可親。澎湖逃過了博弈的劫難,但在社會變遷下老宅老聚落還是逐漸凋零。澎湖特有的漁的文化不但多,而且獨特,但漁獲量也在日漸減少。兩者都是勢之所趨,很難抵擋。感覺上有點和時間追逐,要在消失之前多看兩眼。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